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年已有40個年頭了, 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由過去的一窮二白一躍而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城市建設、交通運輸、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等等突飛猛進的巨大飛躍。
就美術中的雕塑藝術而言,改革開放更是具有革命性的突變。如果說社會各行各業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是與世界的融通和引進世界的先進技術有關,那末雕塑藝術中的公共雕塑的興起卻主要是由于經濟的繁榮昌盛而促使其如雨后春筍般地在中國大地生長起來,其中尤以巨型雕塑工程的復興崛起而特別引人注目。
說它是“復興”,這就要從中國的雕塑史說起,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歷史,雕塑基本上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而誕生的,但早期雕塑的型制還只是實用器和禮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觀賞性雕塑,直到西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才大規模興起了人物雕塑,主要是佛教人物造像,遍佈歷朝歷代各大廟宇之中。更主要的是自先秦以來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民族陸陸續續、綿綿延不斷地開鑿了敦煌石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大足石刻和樂山大佛等許多規模宏偉壯觀的、舉世無雙的巨型佛教雕塑文化工程,在中國雕塑史上形成了一條又粗又大的主線,這些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的公共雕刻藝術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足以雄視世界的傳世寶庫。
但自清中期龍門石窟建成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一方面因清晚期、民國和新中國早期的戰亂與經濟貧弱;另一方面20世紀初年一批知識分子留學西方,其中也有幾位繪畫和雕塑學子,他們帶回來了西方教學模式,建立了美術??茖W校并設雕塑專業;新中國成立后又有一批留蘇學生學成歸國,帶回了俄式教學方式,自此中國美術教育體系正式形成。這種西方體系教育出來的雕塑家一般都是關起門來搞個人的創作,所創作的雕塑作品要么出現在美術展覽上,要么發表在報刊雜志上,與普通觀眾保持著相當的距離,屬象牙之塔的高雅藝術。更要命的是這種西式教育體系根本不理會傳統雕塑、看不起傳統雕塑、排斥傳統雕塑,以至于傳統雕塑幾乎無人問津。再加之政策導向,以雕塑為主體的大型傳統文化工程想都不要想。
七十年代未改革與開放的號角吹響后,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的富裕促進了城市建設的提擋升級,城市與園林需要美化,于是首先催生了“城市園雕塑”這一新的公共藝術形式,至此雕塑便走出象牙之塔進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空間,它一出現就發展迅猛,現如今全國各地大、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公園、綠地及大型建筑物前的公共雕塑隨便處可見,與廣大民眾零距離接觸或互動,裝扮并豐富了民眾的生活環境,這是改革開放之后才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